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其中常见的问题莫过感冒,可这两天却有网友发现,感冒药居然涨价了!
不仅如此,同样涨价的还有各种其他常用药……那么,涨价的理由是什么?监管又有哪些动作呢?
1
涨价
感冒灵、藿香正气液、板蓝根都有
据中新网报道,北京西城区某药店的感冒灵价格,就从之前的9块多,涨到现在的17元,而在北京丰台区的一家药店,同品牌感冒灵更是卖到了20元!
太极集团(600129,股吧)11月2日曾发布《关于藿香正气口服液调价的公告》,宣布自11月1日起,公司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平均上调11%。同时,将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终端零售价进行调整。
更早些的8月,吉林敖东(000623,股吧)也曾下发通知称,自2018年9月15日起,其产品安神补脑液10ml*10支规格的零售价格将调整为32元/盒。报道显示,在此之前其零售价在25元左右,涨价幅度接近30%。
据国家药品公益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发布的《上海市2018年第二批常用低价药品挂网采购未公布药品情况说明》,来自兰州佛慈制药(002644,股吧)、山西汾河制药、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等30余种常用药被认为涨幅过大。
甚至,连大家常备的“板蓝根”都没能逃脱厄运,4家公司6种规格的板蓝根颗粒均被列入了“涨太快”的名单中。
2
原因
“成本上涨”,原料药垄断
对于常用中成药药涨价的原因,很多企业都将原因归结为了“成本上涨”。
稍微归纳一下,导致成本上涨的原因似乎也确实不少,例如:
新版GMP(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施行,厂家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升级;行业监管不断升级,如去年“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中提到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管部门对中药材质量监管趋于严格,企业倾向于购买更加品质更好的药材、甚至自建生产基地;此外,包装材料、运输、人力等方面成本也在增加……
除了甩“锅”给监管,更有观点将“锅”甩给了环保。
此前很多人对于药厂的印象都是气味难闻、污染环境,而随着国家对制药环保问题日益重视,为了达到环保要求,不少药企斥巨资进行改造,一些药企面临关停、兼并的局面。
据《2017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376家,而两年前的这一数据是5065家。官方曾解释,生产企业许可证换证期间,一些企业由于未通过GMP认证,暂不具备换证条件而暂缓换证。
还有目光放在了原料药生产垄断的问题上,这也可能严重影响制剂市场。
根据此前报道,尿酸原料药价格从几年前的30~40元/kg,一度上涨到900元/kg;扑尔敏曾创下一个月上涨58倍的纪录,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而苯酚更一度从230元/kg涨到23000元/kg,上涨近百倍……
而根据原料药对制剂生产厂商的对应比例抽样调查结果,一家原料药企业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
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李青也曾介绍,我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可以生产。
部分原料药生产企业在被问及提价的原因时,给出的理由则多半是“成本上涨”或“为了环保”。
如近日有自称左卡尼汀注射液生产厂家员工在网络上发布公开举报信称,东北制药(000597,股吧)为提高自家制剂出厂价格,原料药左卡尼汀从涨价10倍到高价也断供,其给出的理由便是“由于环保等原因,该产品生产比较紧张,故不对外供货。”
姑且不论原因如何,原材料一旦价格上涨或断供,就会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这种情况下,制剂企业也只能选择提高药品价格,或停止生产止损。
3
监管
力度不断加强,去年便已行动
自2015年6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企业有了更多定价权限,影响药品价格。
不过同样,监管对药品价格方面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
今年12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示,根据对我国三家冰醋酸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反垄断案件调查,依法对三家涉案企业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共计1283.38万元。这是反垄断法实施10年来,我国在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案件开出的最大一笔罚单。
不仅如此,监管层自去年起便早已开始行动。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我国首个《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明确了相关经营者不得就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实施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违反《价格法》的行为。
去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了《原料药、药用辅料及药包材与药品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以药品制剂质量为核心,原料药、药用辅料及药包材为质量基础,原辅包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的管理制度,对原辅包不单独进行审评审批。这也被视为未来破解原料药垄断提价难题的一种尝试。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滥用行为调查处处长刘健表示,当前我国原料药领域垄断行为时有发生,损害患者和医药生产企业合法权益,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强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执法。
此外,随着2018年新一轮医药降费窗口期开启,稳定药品价格方面的政策也开始出台。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常峰认为,这种采购模式,有利于激励企业加大创新药的研发力度,开展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对于提升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投资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