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料网 - 原料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繁荣的隋唐饮食业:从业者不分中外,还能带动原料市场的勃兴
V.biz | 商业搜索

繁荣的隋唐饮食业:从业者不分中外,还能带动原料市场的勃兴

信息来源:yuanliao.biz   时间: 2021-04-06  浏览次数:41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重视吃,在家里吃饭,在外面吃小吃,饮食业发展迅速从业者众多。饮食业一直都是中国物质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隋唐时期,饮食业就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了。

  饮食商业自古有之,但是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农抑商,所以饮食业发展的不是十分景气。但是到了隋唐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交通便利,不少商人来往经营,带动了唐朝饮食业的发展。加之以政府逐渐放松对商业的管制,唐朝的饮食业一度繁荣发展,从业人员众多,原料市场也逐渐发展。

  

  一、隋唐饮食业日益繁荣,从业人员众多,身份复杂,不分中外

  在隋唐以前,饮食业的从业者多以汉人为主,但是隋唐的饮食业之中已经有了很多胡人的身影。开明的民族政策,多次出使西域,中原与西域的交流越来越多,胡人大量进入中原,胡风一度在隋唐时期十分盛行。

  1、域外的饮食业经营者多以西域胡人为主,酒与胡饼是他们的专属符号

  长安与洛阳是隋唐时十分有名的大都市,长安更是当时的国际都市,不少来中国的胡人都选择在这两个城市里生活。胡人不同于汉人有自己的原生工作,他们来中国一般都会选择经商。在这些西域商人中,有一大部分都选择了饮食业。隋唐时期,胡风胡食异常流行,广受各阶层的好评。

  胡人的商品有很多,但是最受欢迎的还要数胡饼和酒。当时售卖胡饼的店铺很多,上至官员下至平民,都喜欢买胡饼充饥。胡饼不同于汉人的烙饼,据白居易的诗中描述,胡饼油亮金黄,香脆可口,面饼表面撒满芝麻,那滋味简直是美不可言。

  

  不仅如此,胡饼多是趁热卖出,买张胡饼不仅能充饥还能捂手保暖,一举两得。胡人卖胡饼,胡饼渐渐地成为胡人的专属符号。

  出来胡饼,胡人的酒也是广受赞美。“胡家酒”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为何在唐朝如此出名?原因是相较于汉朝,唐朝的“胡家酒”多了些宣传手段。

  唐朝的胡家酒肆不仅仅卖酒,更有美丽的胡人女子为客人跳舞,一边喝着醇厚打扰美酒,一边欣赏胡姬的曼妙舞姿,堪称享受。这一经营模式很快受到了大众欢迎,一些文人写诗作赋来赞美这种经营方式,胡姬酒肆在当时也就更出名。

  

  2、饮食业中的汉人经营范围很广,经营方式更灵活,茶水也垄断销售

  虽然唐朝时期的文献中提到汉人经营的例子很少,但是我们仍能从中窥得一丝当时的景象。

  相较于胡人集中售卖胡饼和酒水,汉人的经营范围更广经营方式也更灵活。以小推车卖蒸饼、在市场里卖糕点、在路口卖汤饼等等,都是汉人经常买的食物。汉族的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有固定地点经营的饮食摊点,也有走街串巷沿街叫卖的小商贩,方便了大众购买食物。

  胡人是酒水的代言人,那么汉人就是茶水的掌握者。隋唐时期,茶文化广为流行,并且那时的茶可以说是上层贵族才能享受到的,世俗化的经营不可能实现,再加上域外之人对于茶文化了解不多,所以胡人很快便放弃了与汉族在这上面的争夺,茶水的经营便有汉人一家独大。

  

  二、隋唐时期的饮食业虽还是处于小本经营的状态,但是随着人们需求增多,隋唐时期的饮食业已经呈现出一些鲜明的趋势。

  1、隋唐朝的饮食业日益的专业化与综合化

  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有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像是饮食业,发展到唐朝中后期已经有了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饮食服务业上不仅有了服务员、经理人这类的服务人群,也出现了经营模式的专业化。

  唐代盛行宴会,在自己家里举办宴会无疑是麻烦且复杂的。所以当时很多人就选择去酒楼里办宴会,主人往往不需要自己联系酒楼,他们只需要找到专门负责联系酒楼的人即可。这些服务人群自然会找到最合适酒楼,他们类似于今天的饮食经理人。

  

  不仅如此,这批人也有自己的组织,什么人负责什么地区什么酒楼都有明确的分工,他们甚至还发展了预约的项目。而且,这批人也会负责酒楼的货源采购和供应,保证宴席的质量。

  同时酒楼的经营方式也更加的专业化和综合化。唐朝中后期的酒楼经常会接受三五百人的大宴会,根本不在话下。人数虽多,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上菜的速度和服务质量,如果厨师和服务员没有经过专业化的训练是不能做到这样的。

  酒楼饭店的综合化也正是在此,由于专业化程度较高,所以一些饭店或者食店试着扩大经营范围,进行整合。胡姬酒肆里可能会卖汉人的糕点,汉人的饭店里也会有胡人的酒水,不同的经营者会招募对应的厨子,增添饮食项目。

  

  2、隋唐饮食业在经营品种、营销手段和经营方式上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催生了品牌化趋势。

  隋唐的饮食业主要分为主食和副食两大类。主食又以饼、糕为主,单说一个饼,就不仅有胡人的胡饼,它还有汉人的蒸饼、汤饼和煎饼。副食也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各种糕点果脯肉脯下酒小菜,还有很多腌制的海鲜鱼类,总之想买什么市面上都有,充分的满足了大众对于食物的需求。

  卖的东西多了自然也就需要宣传,以前都是走到哪吆喝到哪,客人听见了就得,听不见就拉到不卖了。但是到了唐朝,那饮食业的营销手段和经营手段就多了。胡人的酒好,这大家都知道,哪去那家呢?不如找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吧,有胡姬跳舞又有美酒岂不是很放松?于是很多酒肆招聘胡姬来为酒肆做宣传以招徕客人。

  

  除了用美人做宣传,有些商人想出了更妙的方法,盖高楼。古代的建筑多是平房,所以高大的建筑更能引起人的注意。盖一座两三层甚至三四层的大高楼,在檐角挂上铃铛有风便响,把酒楼的旗子用长杆伸出窗外,更能吸引人们的好奇心。

  更有甚者还会去找当时的文人墨客写诗作曲来进行宣传,这样在上层人士中一传十十传百,名气就渐渐大了起来,自然而然的,品牌化就提上了日程。

  比如说,茶和酒就是当时品牌化最为明显的两类商品。像是剑南的蒙顶石花、湖州的紫笋、东川的神泉等等,这都是在唐朝很出名的茶叶,都是上过文献的。当然酒也形成了乌程的若下、富平的石冻春和剑南的烧春著名品牌,大诗人白居易还特意写诗夸赞过仇家酒。

  不过当时的品牌化多以地区分类,方便人记忆。

  

  3、隋唐饮食业的普遍化

  隋唐时期的饮食业的普遍化主要体现在经营场所的普遍化和地域分布的普遍化。

  除了专门做饮食的饭店、酒楼,隋唐时期的旅店和驿站也经营餐饮,旅人往往不需要特意寻找饭店,在食宿合一的旅店住下就可以吃饭。而且隋唐的饮食业不仅限于大城市,在一些农村、交通要道甚至是山野之处都可以开设餐饮店,满足人们的小份需求。

  

  三、隋唐时期饮食业的崛起带动了原料市场的形成于极度繁荣

  随着饮食业的发展,市面上的对于食品货物的需求量增大,这也从某种程度推动了当时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市场的兴旺发展。

  1、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粮食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市场逐渐形成。到了隋唐时代,由于饮食业逐渐兴起,以及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市场迅速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进行粮食买卖的“麸行”和卖麸人”。并且,粮食市场往往都和居民区距离较近,居民不需要费力气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粮食。

  唐朝的粮食丰收较多,民众又对粮食市场依赖度较高,粮食市场也逐渐的发展起来。

  

  2、贩卖禽畜肉类与海鲜的生鲜市场逐渐兴起

  不同于全国各地都比较相似的粮食市场,生鲜肉类市场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南北分明。

  北方临海地区较少,畜牧业发达,所以北方的肉类市场多是以禽类和畜类的为主。吴道子也在他的画中描述过北方的肉类市场,肉类原材料挂满货架,地上满是血水,虽然场面略过残忍,但是也能看出当时肉类市场的发展。南方地区临海,水产生鲜较多,所以南方的肉类市场以水产生鲜为主。市场里除了鱼、蟹、虾这类海产品之外,也有淡水鱼类,产品丰富多样。

  南方北方饮食业的发展内容不同,导致生鲜肉类产品的不同。而愈加丰富的生鲜肉类产品也促进了饮食业开发新的饮食内容。

  

  3、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蔬果辅食的需求增加,蔬果市场也逐渐的发展起来

  隋唐时期的蔬果市场在前代的基础有所发展,原来只存在于内地的蔬果市场逐渐的发展到了西州边陲地区,韭菜、苜蓿,花椒、春笋以及一些蔬果在市场上随处可见,交易平常。虽然当时蔬果交易已经很平常了,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好的瓜果保存手段,所以瓜果蔬菜市场多是交易当地的物产。

  但是随着南北交通的逐渐繁荣,一些比较好保存的蔬果也会出现在较远的市场,像是南方的橘子来北方,北方的梨来南方。但是商人来往做生意不仅因为交通便利,更多是因为蔬果交易的高额利润,这些高额利润也使得果农菜农增多,蔬果从种植到交易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四、小结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商品经济在其中占据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隋唐时期的饮食业深化发展,使得隋唐时期的饮食业出现了专业化、综合化、多样化等鲜明的经营特点。加之以隋唐时期民族政策的开放,使得很多域外人士涌入中原,带来了西域的风土文化和饮食特色,丰富了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并且隋唐时期很多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为给各类服务业提供了人力,这也促进了隋唐饮食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草市夜市兴起,饮食行业也因此在经营时间上做出了突破,很多酒肆甚至在深夜也营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市场也逐渐打破了固化的发展态势,饮食行业的经营也日渐自由,并深刻的影响了后世饮食业的发展。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原料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