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一时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及分析机构都开始解读这句话的意义。
其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解读为,以后新增的新能源产能如硅料等将不再受能耗指标的限制。
我不知道各大分析机构是故意这样解读带节奏还是真的语文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请注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原文是: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把它拆开看就是:
“新增可再生能源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两个意思,这两点相互之间是完全没有联系的。
关于这俩条的解读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绑能耗双控,将加速能耗与碳排放脱钩中说过这里就不再多说。
而关于新能源行业制造环节能耗将不纳入考核的说法,我认为他们一定是将上面那句话解读成了“新增可再生能源的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新能源”和“原料”两条内容合并成一条,乍一看,读的通,也契合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没毛病,于是就开始洋洋洒洒地开始分析这句话对新能源带来的重大利好。
此条政策对新能源的利好我们先抛开不说。我就想问问:
“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可以和“可再生能源原料用能”划等号么?中间的“和”字去哪里了?
好,就算我认为你们看得太快把“和”字看漏了,但即使按照你们的理解。“可再生能源原料用能”中的原料怎么界定?光伏我们可以拍脑袋说原料包括硅矿、工业硅、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片、光伏玻璃甚至组件和逆变器,因为只要在正式发电之前,它们都可统称为“原料”。
但是风电水电呢?风电主要原料是钢铁、水电的主要原料是水泥。按照这种理解方式,岂不是钢铁和水泥也不纳入能耗指标了?多深入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解读方式存在问题,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可再生能源原料”这种说法。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人吃掉“和”字。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光伏行业虽然是未来实现双碳最重要的抓手,但是其整个产业链能耗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今年的能耗双控对光伏产业链的冲击非常大,希望能耗双控为光伏产业开绿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且国家也有这个意思。所以一看到“再生能源”和“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两个关键词就会不假思索地匹配成“光伏产业链不纳入能耗总量控制”。
另一个原因是大家对“原料用能”这个词比较陌生。
对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已经习惯称呼其为化石能源而不是化石资源,也就是将这三种自然资源贴上了能源的标签。但他们除了作为能源以外,还是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材料。在之前的能耗双控中,无论化石能源是用作能源还是原材料,它都是按照能源来计算的。所以化石能源用作原料时,我们称其为原料用能。
所以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总量控制的意思就是,化石能源用作原材料时,其对应的“能耗”不纳入考核,很明显这一条最利好的就是煤化工和石化行业,所以今天出现了各种化工化纤行业股票的暴涨。
而这部分知识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他们只能按照字面解读,也就是生产原料所消耗的能源不纳入考核,所以也就出现了解读的偏差。有点类似于鱼香肉丝按字面理解是由鱼和肉组成的一样。
当然这个政策总体是利好再生能源的,但主要还是对再生能源建设和消纳的鼓励而非生产。我在上一篇文章也提到,这个政策将极大提高能耗双控红灯区发展再生能源的决心。
至于未来是否真有可能对所有再生能源制造阶段的能耗不考核,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毕竟每个行业产业链都那么长,全部都不考核那就乱套了。但不排除对关键环节如多晶硅生产等细分领域,地方政府对其能耗指标进行特殊照顾的可能性。
了解气候谈判来龙去脉,梳理碳中和业务版图
解读碳中和实现路径,发掘碳中和时代财富密码
助你在碳中和时代找准自己的定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